听新闻
放大镜
不“入额”同样追梦
2020-07-24 17:17:00  来源:正义网

  多日雨脚如麻,人们心乱如麻。

  雨脚终于停了,7月13日清晨的鹤峰山城格外清新。上班路上的我,拿出手机,心旷神怡地点开《检察日报》。《公益诉讼:小院也有大作为》扑入眼帘的瞬间,如同初恋情人约会,炙热的血液涌动,跟2003年3月17日第一次在《检察日报》上个小稿差不多。

  我从2001年1月任鹤峰县检察院办公室主任负责宣传工作,到第一次在《检察日报》上稿,“一厢情愿”的稿件不知有多少篇。

  而这篇稿件的“两相情愿”,从该院办理的公益诉讼试点案2017年3月16日一审判决开始,也不知投了多少次稿。

  这篇稿件从办试点案办出“五字诀”、融合“五借法”持续推进、“检察长+”模式出质效三个方面组稿,各取一个角度,互相配合,绝不重复,完满地表达了主题——公益诉讼:小院也有大作为。

  这篇稿件浓缩了该院从办理试点案以来的做法与成效,标志着“鹤峰版”公益诉讼检察走出大山。而这次与《检察日报》的美好约会,也为我不进入员额检察官同样追梦攒了不少积分。

  我追的梦是“检察新闻梦”。《鹤峰县检察院:19名入额检察官进行宣誓》载于2015年9月2日《检察日报》。我不是“19”之一,而是“通讯员”。这是我寻梦和追梦的分水岭。

  那时,抉择是否进入检察官序列,让我陷入两难。我虽干过8年反贪,但当时检察宣传工作干得顺风顺水,而首次进入员额检察官序列的好处又不言而喻。

  压倒抉择天平倾斜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份来自北京的荣誉证书不约而至。我最终放弃首次进入员额检察官的机会,成为主动进入司法行政人员序列的“第一人”,继续在检察新闻宣传场上摸爬滚打。

  这份荣誉证书,就是我的纪实散文《大山之子》,在中国检察官文联、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中国梦·我的检察官故事”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这个奖,是我从“好好写作”开始,追寻“检察新闻梦”路上的一个里程。

  “好好写作!”那是2004年4月,时任检察日报社社长刘佑生在武汉为湖北省检察宣传骨干授课时,针对我的提问“至今仅上6个中缝,怎么样才能提高稿件在报纸的命中率”,从讲台朝我走来,送给我的亲笔。

  好好写作。当年7月,我就写出了孤芳自赏的消息《假冒“110”疯狂作案唐某三罪并罚二十年》,被《检察日报》《湖北日报》《恩施日报》《恩施晚报》四报采用。2013年5月,又完成自鸣得意之作《父子相长》,让儿子认得“一”的故事在《检察日报》上变成铅字。

  好好写作。我的故事首见于《倾情笔耕心系检察》,再到《一路走来一路歌》《爱的激励》……一步步深深浅浅的足迹,在人生的写字本上留下一篇篇美文。2011年7月,我的《永远的激励》,编入《检察日报》创刊20周年出版的《与中国法治一起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4月,我与人合写的《检察官张启纯:为群众办事你得到现场》,又获湖北省2014至2015年度政法综治新闻作品三等奖。

  在追寻“检察新闻梦”的路上,我与《检察日报》渐结文缘、情缘、人缘。2016年6月,在《检察日报》创刊25周年“寻找《检察日报》有缘人”活动中获“金牌有缘人”,应邀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论座谈会”时,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赐我墨宝:“缘深似海,友谊长存!”

  我在公开发表的散文诗《五月》中写道:“……五月的农田/是农人心爱的作品/他们把一件件农事/改编成一行行禾苗/把一行行禾苗/整理成一组组消息/发表在夏天的头条。”

  19年来,我的“检察新闻梦”正在用《遍栽梧桐引凤来》《“卧底”织成防范网》《五起大案是怎样挖出的》《是非法侵入住宅还是拒不执行判决》《“四个看齐”谱新篇》《反贪勇士的“绝活”》《谭旭:“检花”盛开放异彩》《张启纯:一位登山爱好者的“民行经”》《我的2011》《盗档案就为洗刷自己》《办案“1带N”效果不一般》《周聪:爱检察蓝,护家乡绿》《张申蓉:一定要走得更远》《覃遵卓:躬耕检务》等一篇篇代表作去勾勒,正在用《人民日报》《检察日报》《湖北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2000多“发表在夏天的头条”去铺设。

  (湖北省鹤峰县检察院孟似虎)

  编辑:赵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