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当罪恶包装成童话
2021-05-20 09:57:00  来源:连云港市东海县检察院

  当恶魔是“大灰狼”扮相的时候,“小红帽”们都会躲得远远的,而一旦恶魔化身“蜀黍”,“小红帽”们或许就会投入其怀抱。坏人永远不会自带标签,越来越多的恶人学会了“变身”,从“真坏人”变成了“伪君子”……

  美国电影《信笺故事》讲述了一个未成年女孩被“洗脑式”性侵的悲伤压抑的故事。美国纪录片导演詹妮弗·福克斯自编自导,将自己13岁时被成年人诱惑性侵的沉痛往事搬上银幕。正是因为这份真实而显得极为震撼。

  詹妮弗13岁的时候,每周跟随教练简·比尔训练骑马和田径,当时已经年过四十的比尔,利用了詹妮弗的天真,进行全面“洗脑”,谎称和詹妮弗“谈恋爱”,鼓励她要尽快“成长”,多次性侵了詹妮弗,造成了她一生的性格扭曲和婚姻悲剧。

  以未成年人性侵为题材的电影有很多,比如《熔炉》《素媛》,比较另类的《洛丽塔》等等。作为未成年人性侵题材,这部电影并没有把重点着墨在罪恶事件本身,而是更多描写受害人詹妮弗的心理活动以及事后受害人漫长艰辛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修复过程,让观众直观了解当年弱小无助幼女的所思所想,以及她对这桩罪恶事件渐进性的认识过程,从更深刻的角度,展现出此类罪恶行径对女性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无法弥合、巨大而长久的伤害。

  詹妮弗的遭遇与“素媛”们不尽相同,她遇到的这个恶魔,更加狡诈和伪装,这个叫作比尔的教练,并不是那种“典型性”的恋童癖,他表面看起来十分正常,他关心体贴,弥补着詹妮弗父母缺位带来的情感空虚,他一步步向詹妮弗灌输“你很成熟,我想把你从那些愚蠢的年轻男孩那里拯救出来”的观点,他把对未成年人的性侵包装成“谈恋爱”,逐步让詹妮弗放下戒心,最终得逞。这番“洗脑”让受害者误以为自己是在谈恋爱,认为“我觉得自己作了一个决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死心塌地为这起罪恶保守秘密。正是基于此,比尔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没有任何负罪感,反而成为体育界的传奇人物,还获得了杰出公民奖。同时,他又把魔爪伸向了另外几个少女。

  当恶魔是“大灰狼”扮相的时候,“小红帽”们都会躲得远远的,而一旦恶魔化身“蜀黍”,“小红帽”们或许就会投入其怀抱。坏人永远不会自带标签,越来越多的恶人学会了“变身”,从“真坏人”变成“伪君子”,把侵犯未成年人的犯罪包装成“萝莉爱大叔”的童话。他们利用未成年人的信任与年幼无知,利用未成年人叛逆而渴望独立的好奇心,举出“没有使用暴力”“对方自愿”“谈恋爱”等辩解说辞,其实这都是“洗脑”的结果,都是犯罪的借口。

  随着新闻媒体对于此类事件的曝光,我们惊恐地发现:罪恶并不只是存在于文艺作品,恶魔离我们并不遥远,受害者就在身边。

  “父母总在担心性教育过早,而坏人却从不担心孩子太小”。每当出现此类案件,我们一般会反思性教育的缺失,然而,此类案件中不少受害者不仅缺失性教育,更缺失的是爱和关注。一些不称职的父母,不懂爱不会爱,自私冷漠,长期缺乏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对孩子面临的潜在风险无知无觉,甚至在孩子出事之后,不仅不去安抚还会责骂。这些表现让亲情失去温暖,给了罪恶以可乘之机。

  电影《信笺故事》对于我们最大的启示还在于应该更多地理解受害人的心理。詹妮弗的经历说明,作为一名没有经历过风雨,还没有构建起成熟人格的未成年人,在面对来自扮演权威、主宰等“人设”角色的威胁和侵犯,难免会产生恐惧和模糊认识,她们会自我麻痹,美化罪行,甚至强行将一切合理化,认为这可能就是“长大”的过程,可能就是“谈恋爱”的感觉,其实这都是无奈之下的一种痛苦扭曲。

  我们与其去苛求完美的被害人,还不如多花些力气,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让狡猾的“大灰狼”们再也无法去钻家庭关系的空子,再也无法去钻法律规定的漏洞。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了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规定负有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特殊职责的人员,与该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否使用暴力胁迫手段,是否违背对方的意志,有没有强制在所不问,就是考虑到负有看护职责的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优势和影响控制能力,从而对负有照看职责的人进行了特殊的约束,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的成长环境。

  伤口或许会隐藏,但痛苦永远存在。现实远比影视作品更残酷,还有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渴望关注,等待发声,希望被治愈。我们需要《信笺故事》这样的电影,更需要不懈的努力。

  编辑:曹渝晗